关于食盐加碘热点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6-06-21
一、食盐加碘的必要性
碘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一样,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的含量仅有20-50毫克,其中70%-80%存在于甲状腺。属于必需微量元素,是人体各系统特别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和神经系统发育必不可少的,是人类的“智慧之源”。它可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分解,产生热量和能量,保证人体的正常体温和基本活动,尤其对胎儿和婴幼儿的大脑及儿童身体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孕期及哺乳期的妇女科学补碘,意义尤为重大。长期生活在缺碘环境中的人,因得不到足够的碘,使甲状腺素合成分泌减少,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医学上统称为“碘缺乏病”。胎儿期缺碘,会造成流产、早产、死胎、畸形,影响胎儿的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伤残。新生儿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新生儿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直接影响小儿脑和骨骼的发育等。儿童期和青春期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青春期甲状腺功能低下及体格发育落后等。成人期缺碘,会造成甲肿及其并发症,甲功减退,智力障碍,中-重度地域性缺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退导致人群教育程度减低、冷漠、工作能力下降最终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因此维持正常的碘营养水平是人体健康的前提条件。人体碘80%至90%来自食物,10%至20%来自饮水。然而直接影响食物碘含量的环境千差万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土壤和水源是碘贫瘠的,这就会导致当地人群的碘营养不足。60-80年代水碘普查和局部调查证实,我国除了部分高碘地区外(水碘含量超过100微克/升),31个省普遍为外环境碘缺乏地区。这导致了陆地上植物、动物等整个食物链碘缺乏。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无法获得足够的碘来满足人体生理需要。
70年代调查,我国2度以上甲状腺肿患者3500万人,典型克汀病25万人,残联估计由于缺碘导致的智力低下占智力残疾人群的80%。亚临床克汀病和碘缺乏造成的智力和体能的丢失才是更加严重的后果,隐匿性损伤危害更为广大的人群,研究表明碘缺乏病区儿童智商比非甲状腺肿流行区低10-15个百分点。因此,碘缺乏是一个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
进行食盐加碘是有效解决人体缺碘这一普遍问题的重要策略。中国于1995年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政策(USI)。居民主要从碘盐中获取碘。大量的调查表明,即使是处于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居民摄入碘的来源有近70%来自碘盐,居民总体处于碘营养适宜状态,部分地区的孕妇仍存在碘不足的风险,西部等不发达地区,由于膳食结构的原因,居民摄入碘的主要来源更是要依靠碘盐中的碘,因此普及碘盐是最安全、最有效、最简便,也是最经济的补碘方法。食盐加碘20年来,碘缺乏病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大部分省份处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状态,不仅降低了碘缺乏病患病率,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儿童的正常发育。
二、全民食盐加碘(Universal Salt Iodization USI)
全民食盐加碘(USI)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措施。我国自1995年开始全面实施USI。但我国存在极少部分水源性高碘地区,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外环境高水碘地区需供应无碘盐,从而严格区分了高碘地区。另外,有甲状腺相关疾病,经医生诊断不适合吃碘盐的人群可以到指定地点购买并食用无碘盐,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市场中已经有无碘盐销售点。
当前我国各省采用碘盐剂量范围是25-30毫克/千克, 剂型为碘酸钾碘盐。WHO推荐成人每日碘摄入量为150-300微克。我国按每人每日摄入盐5-10克计算,每日摄碘量约为150-300微克(目前全国碘盐监测结果,碘盐平均含碘量为24.8毫克/公斤), 扣除烹调和人体代谢的损失,碘的摄入量不会高于WHO推荐量。且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中国成人每日最高耐受剂量为600微克/日。因此,食盐加碘量是十分安全的。
三、碘酸钾碘盐的安全性
食盐加碘是世界上诸多国家预防碘缺乏病的有效措施。考虑到碘盐中的碘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易挥发损失。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以性质较稳定的碘酸钾代替性质相对不稳定的碘化钾,并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欧洲国家使用碘酸钾加工碘盐的国家有很多,包括德国、捷克、俄罗斯、白俄罗斯、保加利亚 、葡萄牙、乌克兰、科索沃等,还有一些欧洲国家碘化钾碘盐和碘酸钾碘盐都可以供应市场如比利时、爱沙尼亚、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立陶宛、卢森堡等国)。目前我国食盐加碘亦采用碘酸钾的形式。原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主席Santbury曾论述碘酸钾的安全性,认为从碘酸钾碘盐中摄取一定量的碘是相当安全,把它强化在盐中预防碘缺乏病的剂量是可靠和完全可以接受的。
碘酸钾本身是一种强氧化剂,但是食盐中的碘酸钾含量很小,约100-300微克。网上所传碘酸钾的毒性,都是毫克级,与从碘盐中获取的碘相差千倍。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盐中的碘酸钾经烹饪与食物中的还原物质接触后86.5%被还原为非氧化性物质——碘离子,13.2%转变为碘分子损失掉。人们每天从食物中获得大量的还原性物质,仅维生素每日摄入60毫克以上。再加上胃分泌的维生素C等还原物质的作用,在人体吸收前,碘酸根离子基本转为碘离子。因此,食盐中碘酸钾的氧化特性对机体造成的损伤风险基本不存在。
四、我国居民补碘过量了吗?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关系呈“U”型。即,缺碘可导致甲状腺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停滞、生长发育障碍等等;碘过量同样会引发机体疾病。因此维持正常的碘营养水平是人体健康的前提条件。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成人每天膳食碘摄入量为120微克,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每日需要量为230微克,每人每日最高耐受量为600微克。而人们每日从碘盐中摄入的碘为100-300微克。2014年的国家碘缺乏病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省市人群碘营养水平处于一个碘适宜状态,没有出现补碘过量的现象。相反,部分省市的特需人群还存在碘缺乏的风险。可见,坚持食用合格碘盐,每人每日摄碘量均可控制在既可满足人体需要,又不致碘过量的范围之内。
甲状腺是碘的主要储备器官,其储存的碘只够人体使用2个月左右。如果不及时补,体内的碘会很快被消耗掉,出现碘缺乏的症状。但一次补过多的碘也没用,多余部分会随尿液排出体外,人体基本不储存碘。尽管海产品中含碘丰富,可人们不可能天天吃,而且国家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如果沿海城市的人不吃碘盐,尿碘也比正常水平低很多。因此,补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我国实施的食盐加碘,是在有关部门监管下进行的。食盐中的碘含量是经过科学测定确定的,对于除某些特殊疾病以外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是安全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科学补碘一直是我们国家补碘策略的目标,因此不必担心补碘过量。我国有专门的国家碘盐监测系统和国家碘缺乏病检测系统,至今,我国碘盐浓度的4次调整,都是根据严格的监测结果科学计算出来的。为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我们国家还有国家的碘缺乏病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系统,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参加检测的实验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盲样考核工作,只有考核合格的实验室才能参加国家监测项目的样品检测工作,确保了我们监测结果的真实、可靠。
五、碘与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
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生率逐年增长,且甲状腺癌已经列为我国女性十大常见癌症的第七位。在病理学分类中乳头状癌占甲状腺癌的80-90%,它是一种所谓的“惰性”癌,预后非常好,这与癌症本身的性质相关。因此,虽然我国甲状腺癌近年的发生率每年以18%的速率增长,但我国甲状腺癌的死亡率每年仅增长1%(无统计学意义)。目前,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增加,包括美国和韩国这些没有实施普通食盐加碘的国家,韩国近年甲状腺癌的发生率位更是列所有癌症的第一位。为什么?在韩国有学者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与该地区进行甲状腺B超体检的人数和内分泌科大夫人数是呈正比的,而且二者之间很好的相关性。荷兰和日本的尸检结果发现有20%到35%的人携带有甲状腺隐癌,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高灵敏的检查设备,有些人会伴随甲状腺癌而终其一生。因此,当今世界上比较权威的认识是,甲状腺结节和甲癌的发生率快速增长主要是使用了更为灵敏的甲状腺B超设备,另外,由于甲状腺主动体检参与人数多,从而大大提高了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的检出率,其中以微小病变(小于1cm)检出率提高最为明显。
从上述观点来看,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发生率的增加与食盐加碘没有关系。相反,如果没有全民食盐加碘,碘缺乏则是缺碘地区甲状腺结节的主要原因(我国除上海外都为缺碘地区),其它原因还有食用致甲肿物质的影响,如:硫氰化物和类黄酮多聚体和寡聚体等,此外还有吸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或甲亢、精神紧张、妊娠、长期饮用高水碘(水碘每升超过100微克)等可能都是甲状腺肿或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此外,还有证据证明甲状腺的发生和放射性有关。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2006年,发生20年后的研究表明,发生核泄漏时该地区<15岁者中,行甲状腺癌手术6000例手术,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同样,在2011年日日本宫城县东方外海发生矩震级规模9.0级大地震后所引起的核子事故,事故发生几年后,宫城县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mmittee to Assess the Health Implications of Perchlorate Ingestion. HealthImplications of Perchlorate Ingestion.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5.
2 Institute of Medicine,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Vitamin A, Vitamin K, Arsenic, Boron, Chromium, Copper, Iodine, Iron, Manganese, Molybdenum, Nickel, Silicon, Vanadium, andZinc.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1.
3 Pennington JA. A review of iodine toxicity reports. 1990 J Am Diet Assoc. 90(11):1571-1581.
4 Stanbury JB. The safety of iodate as a salt additive. IDD Newsletter, 1991,7:23.
5 Hird FJR, Yates JR. The oxidation of protein thiol groups by iodate, bromate and persulphate. Biochem,1961,80:612-616.
6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营养学报,2012,34(5):427-3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用盐碘含量》(GB26878-2011).2011.
8 Zimmermann MB, Andersson M. Assessment of iodine nutrition in popul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utr Rev, 2012, 70(5):5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