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上将食物分为植物来源性食物(以下简称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来源性食物(以下简称动物性食物),二者的营养成分有所区别,尤其是在宝宝容易缺乏的一些营养素(如铁、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D)的含量及其生物利用率方面,差别很大。虽然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较多的铁、锌和一些维生素,但因含有较多的植酸、纤维素等,阻碍了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比如: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与钙、铁、锌结合,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草酸钙、草酸铁、草酸锌,若长期食用,容易导致相关营养素的缺乏。
营养学家对儿童发育所必需的铁元素的研究最详细。大量研究资料证实,食物中铁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存在于谷物和其他植物性食物中,人体吸收率很低,像人体对蔬菜、大米等植物性食物中的铁的吸收率仅为1%;另一种存在于肉类等动物性食物中,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人体吸收率为10%—30%,是非血红素铁的几倍乃至数十倍。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的营养学专家们一直呼吁,在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倡导在食物中尽可能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预防发生缺铁性贫血和其他微量营养素的缺乏。
动物性食物在烹调中如何保持更多营养?
动物性食物在烹调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维生素的损失,其他的营养素则损失较少。
肉中的维生素B1:炒后约损失13%,蒸、炸后损失近45%,而红烧或清炖后损失达60%—65%。
肉中的维生素B2:炒后约损失20%,蒸、炸后的损失可达40%,而红烧或清炖后的损失达80%。
煮鸡蛋、炒鸡蛋的营养素损失较少,煮鸡蛋中的维生素B1及维生素B2的损失分别为7%和3%,炒鸡蛋中的维生素B1及维生素B2的损失分别为13%和1%;炸鸡蛋中维生素的损失较多一些。